中药配伍方法:
❶ 辛甘温热法:
“辛甘发散”以治寒症。
主要用于两种情况:
* 发散风寒,如:桂枝汤,用辛、甘、温配桂枝,配甘草、大枣,用于外感风寒症;
* 发散风、寒、湿,如:桂枝附子汤,用甘大热附子,辛甘温桂枝配甘草,大枣用于风寒湿邪留着肌肉、痹阻筋脉症。
❷ “辛甘化阳”以治阴虚里寒症。
主要用于三种情况:
一为心阳虚,如:桂枝甘草汤,用辛甘温桂枝入心助阳,配甘草益气。二药辛甘合化,阳气乃生,用于心阳虚心悸症;
二为脾阳虚,如:附子理中汤,甘辛大热附子,干姜配人参,白术,甘草合化,温中助阳,益气健脾,用于脾虚寒吐利腹痛症;
三为肾阳虚,如:四逆汤,用甘辛大热附子,干姜温肾回阳,配甘草益气补虚,合为辛甘化阳,回阳救逆要方,主治肾阳虚衰,阴寒内盛所至四肢厥冷,腹痛吐利症。
在表里俱寒的情况下,可用麻黄、附子、细辛相伍,集上述辛甘发散与辛甘化温二法于一方,主治少阴阳虚兼太阳外感症。
1、辛凉宜透以治风热表症。如:桑菊饮,用辛甘(苦)微寒菊花,甘(苦)寒桑叶,辛凉薄荷相伍,甘凉清轻,辛宜疏散,用于风温初起。
2、辛甘清泄以治阳明经症,如:白虎汤,用辛甘大寒石膏配甘草,梗末,用以阳明里热亢盛熏蒸于外的“五大一黄”症。
辛甘润养以治瘥(病愈)后虚弱,如:竹叶石膏汤,用辛甘大寒之石膏和竹叶,清热除烦,配人参、甘草、麦冬、粳米溢气生津,滋养胃液,为热病愈后滋养肺胃阴液要方。
本法意在育阴,不在泻火。
3、辛苦温热法:辛散麦寒,苦降肺气,以治风寒表实症。如:麻黄汤,用麻黄,桂枝辛温开表以散风寒,麻黄,杏仁苦温降泻肺气以平喘咳。用于风寒闭肺咳喘症。
4、辛苦寒温并用法:辛开苦降祛寒清热,错杂痞症。如:附子泻心汤,用辛(甘)大热附子配苦寒大黄、黄连、黄岑泻火开结。用于热痞兼表阳虚,实际属于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痞症。
5、辛苦寒凉法:辛寒解表热,苦寒清里热。如:葛根岑连汤,用辛甘凉葛根发表解热,配苦寒黄芩、黄连清热泻火,用于表里俱热下利症。
6、苦咸寒法:泄热攻下。如:调胃承气汤,用苦寒大黄荡涤实热,配咸寒芒硝润燥软坚,用于燥热实邪初结阳明府症。
泄热破瘀。如:桃核承气汤,用苦寒大黄,咸寒芒硝,除润下攻燥外,还有泄热破瘀功效,再加桃仁、桂枝活血化瘀,用于下焦瘀热蓄血症。
化痰散结。如:大陷胸汤,用苦寒大黄、甘遂配伍寒凉芒硝,共奏泻热散结,软坚化痰,开胸逐饮之功,用于实热结胸症。
7、酸甘寒法:如:芍药甘草汤,用酸苦寒芍药配甘草,酸甘药配甘味药,以滋阴液,谓之酸甘化阴。阴有所补,筋有所养,则四肢挛结得舒。
芍药、甘草作为酸甘阴对药,在临床上运用十分广泛,如:桂枝汤,小建中汤,黄芩汤,均属其例。
8、辛酸温热法:如:小青龙汤,用辛温之麻黄、桂枝、半夏、干姜、细辛散风寒,温化水饮,一辛一散,一酸一收,既能温脾逐饮,又能止咳平喘;既无肺气耗散太过之弊,又无敛肺遏邪之虞。这是前人治疗风寒束肺,兼有理喘咳的一大用药特点。
上述八法,往往数法合用,一方多味、多性、多法、多功能之作用。由于中药“一物之内气味兼有”,药与药之间,“或是气一而味殊,或味同而气异。”因此,组合成方之后,由于性和味的不同,其功用主治也都有千差万别,性味运用之妙是无穷的。
中药的配伍原则是“依法选药,主从有序,辅反成制,方证结合”。意思就是说,中药组方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。配伍组方是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,针对病因病机,以药物的性味、归经、功效、应用为依据,利用药物之间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等配伍原理,有主次轻重地遣药配伍组合成方,务必保证方中的药物和配伍关系与病证的病机紧密相关,使药物在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高度统一。
中药配伍后组成的方剂有一个典型结构,包括了君、臣、佐、使(主、辅、左、使)四个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