奔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“追梦人”
2024-03-17 22:58:11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一一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伶俐

    很多年轻人,提到干农业都会摇头,认为那不是他们干的事,干农业没出息。祟州市杨柳镇农民女青年王伶俐,她不这样认为,她在当地,把农业干出了名堂来,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一个样板。她的团队吸收了一批“80后”“90后”年轻人,都成为了农业职业经理人。

    王伶俐从小生活在农村,一打开家门便是成片的农田,父辈在田间辛勤耕耘的背影让人难忘。多少年来,农民就是靠天吃饭、靠人出力、早出晚归,这是种田留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。

   王伶俐从来没想过,她会因为种地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。小时候,父亲王志全经常“吓唬”她:“不好好读书,就回家种地!”没想到,王伶俐大学毕业后,父亲却“求着”女儿回家种地。“面朝黄土背朝天,一身力气百身汗。”种地对不少年轻人来说,除了早出晚归、风吹日晒辛苦,还挣不到钱,不如外出打工。王志全是一名老党员,看到村里不少人外出打工导致土地荒废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2010年,在政府号召下,他加入“农业共营制”经营方式的探索,扛起了解决土地撂荒问题的大旗。

   “农业共营制”是指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,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经管,实现土地要素优化配置集中经营。

    2010年,“农业职业经理人”并不被人看好。“第一年,我爸赚了不到5000元,还不如雇的人赚得多。”王伶俐回忆道。父亲虽然忙活一年没挣到钱,但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们却因每亩地分到 600 多元高兴坏了。很快,更多的农户陆续找到王志全,要求加入合作社。到 2014 年,王志全的合作社土地规模已达 2987亩。规模扩大了,人员也增加了,经营管理的担子越来越重,他亟需女儿“增援”。

   “有次给家里打电话,听到父母二人的声音都是沙哑的,心想种田真有那么辛苦吗?周末回家看到那场景才知道,机械化程度太低了。”王伶俐说。

   2014年,正上大学的王伶俐被父亲叫回家去田里插秧。“为什么不用机器?”她问父亲。“我信不过机器。”父亲答道。王伶俐“呵呵”一笑,心想,以后有你苦头吃。结果第二年人工费越涨越高,还请不到人。

    王伶俐认为,种田应该是一项技术活儿,如果都靠传统方法去种植,农业不会有发展。那么,如何干呢?她想到必须走农业机械化之路,用现代农业技术去改变了老百姓传统的种植方式,让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成为过去式。

    于是,从2023年起,她决定在农业上闯出一片新天地。成立了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,流转了650亩土地,用智能化、机械化种田。合作社先后购入拖拉机、无人植保机、烘干机等40多台设备,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。

    不懂就学,请专业老师教,培养了一大批农机、农技方面的职业经理人。

    王伶俐想到,要种好田,靠的不是大量劳动力的盲目投入,而是要有一批懂技术、会管理的科技型人才,是愿意扎根农村、甘于奉献的创新型人才。

     对此,在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建立了“院士+院校学者+农技专家+新农人”的专业化人才服务矩阵,引进专家团队为我们传授新的种植技术,带领“新农人”成为“兴农人”。

     近几年,合作社培养了一支以“80后”“90后”为主力军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团队,全流程系统化管理着种粮环节。从选种开始,我们选育抗倒伏、抗虫害能力强且产量高的品种,积极探索有机种植,尝试打造特色品牌。合作社建立了集种植、烘干、仓储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种粮体系,还引入第三方机构负责财务管理,确保账本公开、财务透明。

     这个团队管理着4个土地合作社、1个烘储中心和1个农机合作社,管理6500余亩土地。2023年,合作社种植的水稻实现每亩增产50斤左右,每亩地年均分红再次增加。

     2022年,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的土地达到3800多亩,带动1000多户村民致富,入社农民每亩年分红782元。合作社成为崇州市巾帼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之一,同时跻身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。

     在这里已建成了高标准农田,整齐划一,田网、路网、观光网相融成片,如今合作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“兴农人”的队伍。

     2023年9月,王伶俐因此获得“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”和崇州市三八红旗手标兵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