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市东南郊外有一条九三公路,这条听起来有些战略意味的公路,其实就是从九眼桥到三瓦窑的普通城乡公路,成都人叫它九三路。
九三路曲曲弯弯,从九眼桥头的太平南街起,到三瓦窑场南头止,大约有十华里,上个世纪50年代是铺碎石的路面。路不太宽,两辆普通卡车要会车的话,要取好提前量,其中一辆早早靠边让行。
上个世纪50年代早期的九眼桥是一座高拱大石桥,桥南头直接连接太平南街,与向西的致民路形成一个“丁”字形交叉路口。由于路很窄,以九眼桥为终点的公共汽车要在丁字口来回进退几次才能调过头来。
沿路出了太平南街不远的左侧就是纺织学校,当时的纺校显然还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,在公路上就可以看到校内两排锯齿形屋顶的厂房,里面总是传出“哗哗啦啦”的机器声。我后来从《十万个为什么》里知道,这种单面向南倾斜的屋顶,向北开窗,是为了既好采光,又不受阳光直射,纺织车间采用最多。
公路的这一段还是有名称的,前段叫共和路,后段叫劳动路。在“共和”“劳动”的左侧是四川大学,右侧是成都工学院(其实本来也是川大的一部分),川大和工院都有一个侧门开在劳动路旁。后来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川大和工院(已改称成都科技大学)联合,为了不影响和谐,劳动路就干脆被圈进了校园,而在望江楼公园与川大之间“另辟蹊径”,导通原来的九三路。
再沿路南行,在工院的南面有一个奶牛场,里面养的大花斑奶牛是城里的孩子难得见到的观赏动物。奶牛场对面就是望江楼小学。我从小就听说这是很好的学校,里面很多学生都是川大教工子女。后来望江楼小学干脆就成了川大附小,再后来,不知为什么就找不到了。
过了望江楼小学不远是郭家桥。因为成都方言“郭”和“国”同音(巧的是在普通话中又是相同的另一个音),我当时一直以为是“国家桥”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名字。
府河在郭家桥处又汇到九三公路边上。如果九三公路近似一条弦,府河就像一张弯弓,从九眼桥包着望江楼公园和川大绕了180度汇到九三路边。从此路与河时分时合往下相伴而行,而路的右侧就是大片农田,川西平原特色的竹林农家院点缀其间。
过了郭家桥大约两三里路,左侧是一个高墙包围的军工单位,当时只知道称为白药厂。后来在“文革”期间才看到他们刷出的大标语落名“353信箱”。白药厂夹在九三路与府河之间,门口警卫森严,记得门旁还有个碉堡似的结构。白药厂的位置大约处在九眼桥到三瓦窑之间居中,路边有个幺店子,卖些糖烟茶水。店门前一个十来平方米的小空处,旁有树木,周边有几根木条拼成的板凳,供行人在此歇脚。
在白药厂高墙外的九三路边上,曾经立过一块牌子,上书“成都市--华阳县界牌”几个大字。 (中国青年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