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区科普健康大讲堂(九)
2025-05-05 08:53:52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什么是中药四气五味?

中药的四气五味,四气又称四性,是寒、热、温、凉四种不同的药性,是依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。五味是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种不同的味。

四气

四气又称四性,是寒、热、温、凉四种不同的药性,是依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。例如,石膏、黄连、栀子等能治疗热性病,表明这些药物具有寒凉性质。反之,附子、干姜等能治疗寒性病,也就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温热性质。所以,一般说来,寒性、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;温性、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的作用。

五味

五味是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种不同的味。

辛:有发散、行气、行血的作用。如:麻黄、桂枝治风寒表征;木香、红花能行气行血。

甘:有补益、和中的作用。如:人参、黄芪能补益元气;甘草、大枣能调和脾胃及调和药性。

酸:有收敛、固涩的作用。如:五味子、山茱萸能敛汗涩精;五倍子能涩肠止泻。

苦:有燥湿、泻降的作用如:黄连、黄柏能清热燥湿;大黄能泻下。

咸:有软坚、泻下的作用。如:海藻、瓦楞子能软坚散结;芒硝能泻下通便。

配伍

(一)辛甘温热法:辛甘发散以治寒症。主要用于两种情况,一为发散风寒,如桂枝汤,用辛、甘、温配桂枝,配甘草、大枣用于外感风寒症;二为发散风,寒,湿如桂枝附子汤,用甘大热附子,辛、甘、温桂枝配甘草,大枣用于风寒湿邪留着肌肉,痹阻筋脉症。

(二)辛甘化阳以治阴虚里寒症。主要用于三种情况:一为心阳虚,如桂枝甘草汤,用辛甘温桂枝入心助阳,配甘草益气。二药辛甘合化,阳气乃生,用于心阳虚心悸症;二为脾阳虚,如附子理中汤,甘辛大热附子,干姜配人参,白术,甘草合化,温中助阳,益气健脾,用于脾虚寒吐利腹痛症;三为肾阳虚,如四逆汤,用甘辛大热附子,干姜温肾回阳,配甘草益气补虚,合为辛甘化阳,回阳救逆要方,主治肾阳虚衰,阴寒内盛所至四肢厥冷,腹痛吐利症。

在表里俱寒的情况下,可用麻黄,附子,细辛相伍,集上述辛甘发散与辛甘化温二法于一方,主治少阴阳虚兼太阳外感症。

(三)辛甘寒凉法

1、辛凉宜透以治风热表症。如桑菊饮用辛甘(苦)微寒菊花,甘(苦)寒桑叶,辛凉薄荷相伍,甘凉清轻,辛宜疏散,用于风温初起。

2、辛甘清泄以治阳明经症,如白虎汤用辛甘大寒石膏配甘草,梗末,用以阳明里热亢盛熏蒸于外的“五大一黄”症。辛甘润养以治瘥后虚弱。如竹叶石膏汤用辛甘大寒之石膏和竹叶,清热除烦,配人参,甘草,麦冬,粳米溢气生津,滋养胃液,为热病愈后滋养肺胃阴液要方。本法意在育阴,不在泻火。

3、辛苦温热法:辛散麦寒,苦降肺气,以治风寒表实症。如麻黄汤用麻黄,桂枝辛温开表以散风寒,麻黄,杏仁苦温降泻肺气以平喘咳。用于风寒闭肺咳喘症。

4、辛苦寒温并用法:辛开苦降祛寒清热,错杂痞症。如附子泻心汤,用细辛(甘)大热附子配苦寒大黄,黄连,黄岑泻火开结。用于热痞兼表阳虚,实际属于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痞症。

5、辛苦寒凉法:辛寒解表热,苦寒清里热。如葛根岑连汤,用辛甘凉葛根发表解热,配苦寒黄芩,黄连清热泻火,用于表里俱热下利症。

6、苦咸寒法:泄热攻下。如调胃承气汤,用苦寒大黄荡涤实热,配咸寒芒硝润燥软坚,用于燥热实邪初结阳明府症。泄热破瘀。如桃核承气汤,用苦寒大黄,咸寒芒硝,除润下攻燥外,还有泄热破瘀功效,再加桃仁,桂枝活血化瘀,用于下焦瘀热蓄血症。化痰散结。如大陷胸汤用苦寒大黄,甘遂配伍寒凉,芒硝共奏泻热散结,软坚化痰,开胸逐饮之功,用于实热结胸症。

7、酸甘寒法:如芍药甘草汤用酸苦寒芍药配甘草,酸甘药配甘味药,以滋阴液,谓之酸甘化阴。阴有所补,筋有所养,则四肢挛结得舒。芍药、甘草作为酸甘阴对药,在临床上运用十分广泛,如桂枝汤,小建中汤,黄芩汤,均属其例。

8、辛酸温热法:如小青龙汤,用辛温之麻黄,桂枝,半夏,干姜,细辛散风寒,温化水饮,一辛一散,一酸一收,既能温脾逐饮,又能止咳平喘;既无肺气耗散太过之弊,又无敛肺遏邪之虞。这是前人治疗风寒束肺,兼有理喘咳的一大用药特点。

上述八法,往往数法合用,一方多味,多性,多法,多功能之作用。

由于中药“一物之内气味兼有”,药与药之间,“或是气一而味殊,或味同而气异。”因此组合成方之后,由于性和味的不同,其功用主治也都有千差万别,性味运用之妙是无穷的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