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直播总是年轻人的事,现在才明白——会种庄稼的双手,也能握稳流量话筒。”如今,培训教室里,村支书摸着胸前的红色名牌,眼里闪着光。村支书电商直播带货培训,电商达人带着“直播经”,准备回村点燃乡村振兴的“新引擎”。《乡村电商工程》走基层,为乡村电商注入新的活力。
实操培训:从“土办法”到“新算法”的认知
当天,教室大屏幕上列着“直播带货全流程”——选品、排品、测品、定品、讲品。这五个关键词,成了村支书们颠覆认知的起点。
“以前村里水果,拉着三轮车去集市,哪懂什么‘排品’?现在把新水果放在镜头最前面,把带虫眼的‘生态款’和精品包装款分开排品,销量能翻一倍。”支书翻着笔记本,上面记着“测品要测3天流量”“讲品要把土地故事讲进人心”等要点。
更让人震撼的,是现场跳动的销售数据。
“原来直播不是‘扯着嗓子喊便宜’,而是用数据说话、用故事留人。”村支书指着屏幕里的“平台建设”“业务员”“收入”模块解释,“老师教我们,要先搭好抖音、快手、视频号‘三驾马车’,再培养村里的‘电商业务员’,最后把直播收入反哺村集体,这才是‘撬动乡村发展’的关键。”
“土味锦囊”:把“知识”变成“订单”的实战课
作为本次培训的讲师,给村支书们量身定制了“接地气”的课程包。“村支书的直播间,最大的优势是‘可信度’。”培训首日,拿着案例说,“村民在大棚里现摘草莓的画面,比任何滤镜都有说服力;村支书自己吃的玉米,比‘全网最低价’更能打动人。”
团队设计了“实战沙盘”:模拟“卖桃木雕刻”,现场设计脚本:“奶奶用这把刻刀给我雕过木枪,现在我想用它雕出更多孩子的童年”;
用“对比法”讲产品:“左边是机器生产,右边是手工制作”;学员们用手机拍“课堂vlog”,把“选品时争论哪个产品”的片段剪成预热视频,发朋友圈获新的地方粉丝。
从“不敢播”到“抢着播”:村支书的“电商宣言”
培训结束时,对着镜头介绍:“家人们,这是咱刚摘的水果,不打农药,咬一口甜到心里——点个关注,下周带你们看桃林!”还有则现场连线村里的种植户:“王婶,您那筐带露水的草莓先别摘,等会直播时咱们现摘现发!”
支书当场建微信群,拉上村会计、妇女主任当“选品参谋”;把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成“助农直播间”,挂着上“党员直播示范岗”的牌子;
乡间,一些正蹲在大棚里选桃,手机支架已经支好;有的剪辑新的产品视频,文案写着“今天带你们看产品生产地,明天直播看加工地”;召开“直播复盘会”,讨论着“下周一起播,把咱村的非遗桃木雕刻搬上屏幕”……
从“拿锄头”到“握镜头”,从“种得好”到“卖得好”,村支书们互联网,完成了一场属于基层干部的“电商突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