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石龙场”美丽的传说之(九)
2018-04-12 18:53:28
  • 0
  • 0
  • 53


    雕阑玉砌的孙氏大院



   “石龙场”的故事多,美丽传说一个接一个。今天讲的是雕阑玉砌的孙氏大院。

   孙家大院坐落在广安市邻水县同石乡石岩村二组(与王家(镇)峡马通乡交界)公路旁,是一个典型的三重堂四合院。

   坐北朝南向。大院占地面积大约2500平米,共有59间房屋,其中上、中、下堂屋三排正房(每排房屋5间)15间,茶头房4间(上堂屋与中堂屋之间两侧各一间茶头房、中堂屋与下堂屋之间两侧各一间茶头房),左边巷子10间,右边有两条巷子20间,左右两边风水房(各5间,计)10间。在风水房的端头修有8米高的桅杆。其建筑风格特别。

    大院居住的是孙氏人家。据孙氏家谱载:康熙33(1694)年(《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》的诏书)清朝政府下令从湖南、湖北、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的时候,孙氏祖先孙兴山奉诏带着孙中国、孙中化、孙中建等三个儿子从湖北麻城孝感高坎堰出发,到四川落户。

   当他们途经邻州(今邻水)麻柳城(今柳塘乡)时,在一座桥傍边的一口水井饮水后,继续向北前行,大约走了一个时辰的路,老二孙中建发现饮水的碗没有带走,还在之前饮水井处。孙兴山便吩咐次子孙中建折返寻碗,并嘱咐:若碗还在原处,说明你与那个地方有缘,就在那里落业,因为那里有一座桥,就起名孙家桥吧!一定会子孙满堂、人丁兴旺。

    于是,孙中建就落户于麻柳城孙家桥。

   老大孙中国在途经石稻场(今石永镇)至大竹的钟家洞坎下的地方,见一条长长的山脉,就像是一条巨龙蜿蜒盘旋至此,一墩十来米的巨石,脱峰而出,就像是巨龙回头。

    在龙头左旁有一个(开了窝的)山坳,宽若五十余米,三级台阶,是个回龙湾式的风水宝地,便在此插占为业,(当时的孙建国大约20岁)开始了孙家大浣的“鱼樵耕读”传奇。

    孙氏长者讲:大约是康熙四十几年(1714——1717年间),孙中国始建的房屋是上堂屋那一排。他没有在外请匠人,而是带领三个儿子,自己动手,就地取材,选用的是优质的柏树做柱头、杉木作领子、松树作搁板,并自建砖窑,烧砖做瓦,在山坳里侧建起了一排五间七柱、瓦木结结构正房屋,居中一间为堂屋。堂屋的“家神香盒”雕刻着精美的百鸟朝凤等图案。

   据说,就此修“家神香盒”就用了三年时间,用木材无数,其“家神香盒”是当地修的最好、最大的,遗憾的是,文革期间(1966年秋天)破四旧时,该“家神香盒”被拆。据说烧了三天三夜也没有烧过(完)。

    当时‘香盒’被烧时,年轻人作乐,可里屋墙头老人叹气不已。

    孙建国是一个很传统的人,始终坚持自力更生、勤俭持家,不断发展壮大家业;同时,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,深谙耕读传家的道理。

    孙家夯实家底后,便着手培养后人学文化,把孙子送到沙道场读私塾。

     雍正三年(1725年)间,孙建国的三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,已有孙子16个。原有的房屋已经远远不够居住了。便筹建中堂屋那一排房屋。

    上堂屋与中堂屋之间相距六米八(寓意顺发,进而引申为孙发 ,即孙姓人顺利发达之意),上堂屋比中堂屋高一米二,中堂屋与上堂屋左右两侧各修一间茶头房屋。中堂屋后门街檐与上堂屋之间是一个天井。中堂屋与茶头房比天井高40厘米。天井用石板铺面,中间是一米二宽的过道,过道四周用条石箍砌,中间用四块条石铺面,从过道到上堂屋是五步石梯台阶,台阶两侧是用修饰后的半月形条石修砌的20厘米高的护栏脚。过道与街檐之间留有40厘米宽的排水沟。

    中堂屋一排五间房屋,除中间堂屋及柱头是木材外,其余墙体都是自制火砖安砌。前大门是石柱作门,并雕刻有门联,横批:耕读传家,左联:九天日月开昌运,右联:万里风云起壮图。

    传说由于当时堂屋的石门较高大,石柱比较沉重,修建的匠人要另加一锭银子,才立门柱石。孙中国认为匠人敲竹杠,很是生气,决定派10个孙子去学石匠。

   据说孙氏晚辈石匠学成后,在修重庆梁平县城的城墙中,作了石匠的领头,负责城墙设计、施工技术指导等,其手艺非比寻常,设计之精妙,所修城墙之坚固,堪称一流。

    后来,经受住了无数战争检验和洗礼。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,梁平有军用机场,成为重庆大轰炸期间受害最深的一个县。

      据《梁平县志》记载,1939年3月29日12时30分,侵华日军三零型轰炸机18架次,分两批次成“品”字型,由东沿西方向纵观全城轮番轰炸,低空扫射。在梁平县城投弹92枚,中弹地点69处,炸死269人,炸伤200余人,炸毁房屋880余间,监所1处,受灾民众3986人。尽管如此惨烈的轰炸),孙家子孙设计修建的梁平县城墙却安然无恙。

     孙家人一直注重人才培养。乾隆36年(1772年),孙中国的孙子中,有人中了进士,在朝廷的吏部、工部做官。而且,此时孙家人丁兴旺,已有孙子24人,家业繁荣,登峰造极。加之这些孙子开始陆续相继成家立业,原来的两排房屋早已不能满足居住。已过古稀之年的孙建国已力不从心,便吩咐儿孙们,赶快筹建下堂屋和两旁偏房。

    这时的孙家人,可谓人才济济,他们在原有的房屋布局不变基础上,精心设计,决定将下堂屋大门修成石柱,大门为外八字朝门,大门前铺设一块一米见方的石板。朝门门柱高3米六、直径36厘米,八角形,门柱上刻内外门联,门方匾额雕刻“堂开三祝”。门方匾额两侧雕刻八仙图。朝门两侧修“渔樵”、“耕读”图案,以激励孙家子孙,不忘根本,追求田园生活的恣意、淡薄自如的人生境界;更要追求不懈奋斗、立志苦读圣贤之书,考取功名,为朝廷所重用,为国家社稷服务,为百姓做事的崇高理想。

   设计好便加紧实施。下堂屋与中堂屋之间,一样修成石板铺面的天井,天井通道大小尺寸与中堂屋到上堂屋的天井一样,只是将通道到中堂屋的为梯步改为三步,上、中堂屋的阶梯和通道都由10块石头组成,(包括过道的第一块箍砌的条石)。就形成了进大门的一步阶梯、上中堂屋的三步阶梯、进上堂屋的五步阶梯格局。

    由于时间仓促,他们来不及烧制火砖,便用未经火烧的土砖做墙体。为了保证土砖不易风化,决定利用当地取石方便的优势条件,在地基石上安砌两轮60厘米高的条石,以阻挡水分对土砖墙体的侵蚀。

上堂屋为瓦木结构、中堂屋为火砖结构、下堂屋为土砖结构。寓意为:木能生火,火能生土之意。

乾隆四十年(1776年)正春月下浣(下旬)的吉旦(下堂屋大门门匾刻记时间),下堂屋大门立柱剪彩。

建成后的三重堂的三道大门,在一条轴线上,从下堂屋大门朝里看,能看到上堂屋。

下堂屋大门正上方的门方,是一块长方形石匾,宽约60厘米、长约80厘米。门匾上的刻字“堂开三祝”苍劲有力,门匾上方一对木雕狮子目不转睛的盯视着前方,两旁“八仙”朝贺石雕惟妙惟肖,朝门两根石柱顶端各一只金丝苗儿(霹雳布袋戏中,逆神旸的宠物)炯炯有神地窥视着门匾两旁的八仙。

    大门左面的两块条形墙石上雕刻的是“鱼樵”图案,其内容是:天空云彩朵朵,蓝天白云下,一个渔夫在河边垂钓,神态怡然自得;一位船夫正在划船渡河,显得精力集中专注;一位樵夫,花了半天时间,砍了一担木柴,担着木柴,在大树下的石阶行走赶路,准备挑到集市去换钱。显得轻松怡然,满载而归的心情溢于言表。右面两块条形墙石上雕刻的是“耕读”图案,其内容是:春天的天空白云朵朵,一位农夫左手执鞭、右手扶梨,正赶着牛在耕田,正在耕种着一年的希望;一位农夫肩上扛着锄头,正赶去下地干活,正在播种着一年的收获;学校里,有的学生在窗前看书,有的学生在学堂内伏案练习,他们神情专注,刻苦用功...

    大门两旁的石门柱下有一个高30厘米、直径40厘米的石墩,石墩上雕刻有一对“野鹿含花”图案。

    孙家人形象的把大门前的几幅图案,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编成了顺口溜:“堂开三祝”居中间,一对“神狮”佑大院,金丝苗儿窥八仙,渔樵耕读排两边,若果你不信,野鹿含花在眼前。

     孙家的石对联别树一帜。大门石柱上,左联:门迎北阙恩广大,右联:地接南都春色多。朝门(外)石柱上,刻有两幅对联:左边石柱内侧联:山为性体渊为量,右边石柱内侧联:鹤在云霄冰在壶。左边石柱上正面联:何以绩余辉夏莹冬雪,右边石柱正面联:会须酬壮志秋桂春槐。下堂屋里侧左右墙面刻有对联,左联:春风蘭蕙秋风桂,右联:吏部文章工部诗。下堂屋里侧左边房屋一副对联,横批:人安物阜 ,左联:会心友至话偏长,右联:知己客来情不厌。茶头房刻有横批:福寿安宁。

    嘉庆庚午年(1810年)春吉旦,(左偏房堂屋横批上刻记时间)左偏房建成。左偏房堂屋刻有对联,横批:书声甲地,左联:天开黄道乾坤泰,右联:栋映祥光宇宙新。其上面一间刻有横批:仁宅安居。其下面一间刻有一副对联,横批:江山聚秀,左联:桂秀蘭芳百代兴,右联:竹苞松茂千年盛。右偏房第一条巷子堂屋刻有一副对联,横批:芝蘭入室,左联:爱处爱居气象新,右联:克勤克俭家风好。

    每条巷子都修有明沟,主要用于排水,确保屋基不积水,保障房屋相对干燥、建材不易风化腐蚀。

   考虑到房屋两侧前分别有一个约20米长的缺口(有漏财的说法),是这个风水宝地的唯一的缺陷,美中不足。为了弥补缺陷,分别在缺口处修建五间风水房,用于“扎缺口”,防财漏流,以保钱财入库。

   因为孙家大院科举出了老爷,在朝廷做官,按照惯例,在两边风水房的端头处,修有8米高的桅杆,以彰显地位显赫。

   孙氏族人深知:创业不易、守业更难的道理。希望他们的子孙后代,不仅要守住先辈创下的基业,更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白手起家,克勤克俭、不畏艰难,勇于进取的精神,并不断光大。

   因此,他们修建房屋中,在展现精湛技艺的同时,将他们的追求与向往以对联和雕刻图案的方式,很智慧地表达出来。所以,这些对联和雕刻图案,充分抒发了当时孙家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惬意,也是他们几代人艰辛创业的真实写照,更是对子孙后代的鞭策与激励。

( 福安文  天府人修改。作者系县政协文史研究员)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